影片内容与中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,美国人居然把核事故命名为中国综合症,大意是形容核事故的灾难性后果,核泄漏严重到足以从美国穿透地球影响到中国。PS:需要重点标注的是:本片上映日期为1979-03-16,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发生日期为1979-03-28。
普通的小员工得罪大公司被追杀的片子,70年代风貌不明显,有80感。看不出狼犺的大胡子是麦道。同某短评一样觉得胡乱炒作、发掘噱头、惟恐天下不乱的记者才是社会重大乱源,可惜媒介一家亲的文艺作品总爱将之塑造成正面正义形象:不查都是邵飘萍,一查全是陈永洲。
杰克莱蒙简方达飙戏看的过瘾。杰克莱蒙无愧凯文史派西的导师。剪辑很厉害。冷静又不冗余。控制室里噪音与死寂的对比剪辑印象深刻。小白脸道格拉斯做制片跑龙套
电影本身只能说是一般。但手头正在读的《切尔诺贝利的午夜》一书中提到,负责现场处理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第二届政府委员会中,有一名苏联科学家先前刚看过这部美国电影,而他恰巧也是担心会发生最坏情况的那个人。现实中,甚至戈尔巴乔夫本人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很久之后,都信不过这个体系逐级上报来的讯息,费尽力气才搞清楚事情的真实状况。而美国人在电影里,却总是把新闻自由当作最后一道难以绕过的安全阀。剩下的,就都是历史了。
一部从片名到情节走向都堪称怪异的全明星阵容的冷门电影。开篇像《切尔诺贝利》版《电视台风云》,后来居然变成了《惊爆内幕》版《热天午后》,严重怀疑杰克莱蒙的角色后期改过剧本。虽说是臆想的核泄漏事故,不过影片的侧重点依旧倡导新闻自由,倒没偏题,这样想的话,那片名的暗示算是一种很直白的讽刺了。
这和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吗。
标题其实是美国人形容核泄漏威力的俗语,指污染能贯穿地球来到中国。这样一部讲记者正义感揭露事实真相的电影虽然剧情好猜,降低了惊悚悬疑感,但拍得扎实,剪辑也很有助推效果,最重要的是演员表现精彩啊!杰克莱蒙无愧大满贯影帝,在每一场戏都锋芒尽显,动作细节极见功力。简方达和道格拉斯也不错
不敢相信这么一部好片在豆瓣上只有200人看过。jacklemmonathisbest!不喜欢简方达(和他爸是在太像了)但无法忽视她的精彩演技。米高道格拉斯在片中贡献了“大明星的青涩时期”的珍贵表演,作为75年《飞越疯人院》的制片人,他在本片表现的政治立场是不言而喻的。
加夫拉斯的事件+帕库拉的记者+吕美特的午后困境。不聊核电阴影,只说叙事技巧,本片有两点颇为出色。先是,道格拉斯的角色一度使事故性质出现二义性解读,到底是违规冒险正中要害,还是偏见驱使极端分子?再就是,被高层和同事排挤误解的状况下,老莱蒙的角色是否选择放弃?如不是,接下来又会怎么做?
地上打个洞,从美国到中国~
非常明确的意识形态对抗,但战斗性明显不足。缺少动机支点、谋略铺陈和自省时刻,所呈现的更多是新闻性(偏颇的)而非政治性(激进的),和《华盛顿邮报》对比,高下立现。
很地道的片子,题材、导演、剧本、表演都很赞,我说那个摄影的眼睛那么难看像道格拉斯,居然还真是他哈哈~~~
4.5/5又一个标题翻译失败的典型。电影有些“慢热”,但最后还是被结局打动了⋯⋯Lemmon的表演总是这样的出色。电影的重点也可以从新闻业的角度切入,不过因为JL的表演,更倾向于把记者们当作配角,即使JaneFonda演得也很好。
7.8/10典型的“顶住压力揭示真相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类型片,结尾不是俗套的皆大欢喜,也不是俗套的一黑到底,但也不算特别出彩。本以为主要是讲新闻记者的努力,没想到最后所有的风头都被杰克莱蒙抢去了。
被低估的媒体题材影片,既描写了媒体记者的理想和现实,又有《切尔诺贝利》这样的科技反思。几乎没有配乐,事无巨细地展开叙述,环环相扣推动故事,并汇聚到一个令人惊叹的结尾。但由于太冷静客观专业,且没有设置通俗的悬念,娱乐性不高。三大历史级明星演出了角色的层次感,他们既是普通人,又是一场危机中的英雄,我被深深打动了,杰克莱蒙的真诚,简方达的坚持,道格拉斯的浪漫……我再度感叹70年代镜头退一步的冷漠观察带来的多义性,以及没有被虚化的杂乱背景中透露出的时代细节,远非当今的剧作俗套和浅焦特写能比。纵然可能有逻辑不够严密的情节,但每个影片都有自己的障眼法,用得好就不会被注意到。
3+,不是单纯地揭露,而是在“综合症”之下,人的意志与选择。不时地戛然而止反复酝酿,但也略扫兴。
后水门时期的政治惊悚+新闻调查,对美苏冷战背景下核能源企业的担忧和恐惧(电影上映七年后就是切尔诺贝利),叙事节奏太舒服了,娓娓道来不慌不忙,片长过半才揭露出核心冲突,不像现在电影那么急功近利。而且全片无配乐,全靠镜头和剪辑节奏来营造惊悚和悬疑氛围。简方达在这个片里面怎么那么像西格妮韦弗。(入选79年第32届戛纳主竞赛,同届主竞赛美国队还有《天堂之日》《诺玛蕾》《现代启示录》,《曼哈顿》和《好血统》在非竞赛展映
现实里切尔诺贝利,三里岛核事故都涉及到的追责:操作上的失误,还是设计/工程上好大喜功导致的致命缺陷,原来这部片里早有预警。Lemmon持枪劫持控制室以求真相曝光的举动,本身也藏一层核电站可能被恶人掌控的潜在危险。可惜电影拍是拍,现实恶果还是一个接一个结。现在日本一地震,都担心福岛废堆又要核泄漏,核废水储藏是不是又要出问题。令人心惊胆战的世界。
从一个拍得很好的事故开始,到展示了过激的反核者和没节操的记者(个人感觉),影片似乎走的是一个很具远见的路线。然后就掉回小人物对抗大公司的戏码了。为什么大公司就一定要做反派呢?情绪化的民众和煽动他们的记者其实更具毁灭性啊。不过结尾确实太神作了!
片名中国综合征,其实跟中国半点关系都没有,美国的俚语而已。影片犹如一部精彩小说,越往后越是扣人心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