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中文译名意思完全反了。Stella,femmelibre婚姻与爱情在此是完全对立的两极。以另外一个男人来作为躲避婚姻的出口,当故事来到第二次循环,Stella和观众都知道这种出路的不可能。拒绝婚姻是对抗男权的方式或象征?结尾处的一段平行剪辑印象深刻。
纯洁无比的影像。显然影片上映时的那指责并未触及影像的核心:费里尼式的共谋主观主义竟然得以在费里尼之外再生。正因此米哈利斯才会无限包容主角身上或大或小的缺点,对任何的角色都施以宽容的同情,就像米索在杀死斯特拉之前都试图让她离开,又比如米索的母亲在婚礼前与斯特拉不失幽默的对话,都让这部悲情的情节剧焕发出诙谐漫画的魅力,这当然不是指角色如纸张般单薄,或仅仅是喜剧物件,米哈利斯只是略略改造了“新现实主义”的严肃格调,但内里的纯真却不曾被浸染。这种行为上的夸张感也同样延续至摄影的笔触之上,斯特拉歌唱时的降格镜头,滑稽的姿态也令人我们想起《大路》或《卡比利亚之夜》中的朱丽叶塔,向上张开的双臂与身躯不是为了召唤什么,只是模拟了马戏团旁的一棵树。又有什么能比此更为“现实主义”呢?2023.9.15
两个长相相近的男人争一只野鸡,不懂激情是灰终于自食其果。这最终不过是一出缺乏诚恳的心理真实的情节剧,还是属于那种时髦的中产阶级趣味的。导演奔放和宣传离奇的巴洛克效果的方式掩盖不了根本问题,如镜头平庸,民调也只是粗疏地展示异国风情。
女性内部的战争也有,毕竟总会出现合乎一般性规范的“好男人”,好男人要抢。受时代局限,好男人的标准并不一样,斯特拉所处的时代:如果男人投眼缘又潇洒,甚至愿意跟你求婚,女人们绝不可以不失抬举,这样的男人被默认绝对值得一嫁。但斯特拉是异类,她对婚姻本身提出了质疑:为什么要结婚?如果随大流找个所谓的好男人嫁了,对女人的好处是什么?她甚至连从一而终的爱情也并不信任,她对男人们以及她自己都不信任:为什么人的一生不可以拥有很多次爱情?这些问题几乎撼动了社会结构的根基,连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都不敢问出这些问题,她敢;所以她的酒女同事感叹:斯特拉是个女英雄,毫无疑问,我们不会像她这样拒绝跟自己相爱的男人结婚,我们不敢,我们想都不敢想,她竟做出了逃婚这种事。这样,“若为自由故,两者皆可抛”便是必然结局了。
MelinaMercouri电影出道作。上映时在希腊引起巨大争议,在戛纳收获好评。大浪淘沙,现在被认为是希腊影史五佳之一
我得承认我没那么喜欢它的表现手法,但我非常敬佩斯特拉的决绝。“随心所欲”和“不逾矩”竟然从来都不被允许同时在女性身上出现,因此必然会有英雌出现对抗“风车”。
酒馆女歌手和众多男情人,一个因她而死,一个因她而疯并杀了她。可以说见异思迁,也可以说爱情自由,拒绝婚姻束缚,因此被诋毁,也被敬佩。若是换了性别,画风完全不一样。自由是一种冒险,不可承受的自由之重。希腊传统音乐和舞蹈元素较多。
歌舞多,女主演又显老......
最后一场像西部片一样
50年代希腊电影。迈克尔柯杨尼斯。以战后现代主义一种典型的风格选择,引导观众去思考影片的多重意义。无资源
茫然
好喜欢!音乐好喜欢!!
想看法国的stella,借出来发现是希腊的。豆瓣上显示似乎是冷门电影。姑且看之。婚姻以及随着而来的家庭小孩会改变女人,如何保持自己内心的追求。Stella说我爱他,但是婚姻会让我内在枯竭(英文字幕:drymeinside)。最后宁可选择死亡也不让自己的变得庸俗。
7
要多大的决心才能把一对相爱的男女放在如《七武士》般萧索的风沙中让他们毁灭彼此
很像纳斯塔西亚腓力柏福娜
若为自由故,啥都可以抛。电影诠释了裴多菲的那首诗。
叛逆的斯特拉,为了自由放弃爱情。女性的自主意识强烈,最后的从容被刺又仿佛赎罪般的自我审判。
GlamorinGreekCinema.
玛丽娜·墨蔻莉电影处女作